在位于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、日喀則市仁布縣的切洼鄉,這里生活著藏、漢、回、彝、撒拉5個民族的群眾,多年來,他們相處融洽、親如一家,以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交流,促進各民族的文化認同。幾乎每個村都有民族通婚家庭,這些家庭夫妻恩愛、家庭和睦,大多數通過共同努力過上了富足的生活。
天剛亮,央珍和徐文軍兩口子便早早地起床洗漱吃早飯,他們要到大棚里采摘蔬菜,再拿到縣里去售賣。他倆在鄉里承包了5個溫室大棚,種菜一年能為全家帶來好幾萬的收入。
青椒、菠菜、大白菜、上海青……一茬茬綠油油的蔬菜長勢格外喜人。而央珍和丈夫徐文軍的相識,就緣于這些蔬菜。2002年,央珍認識了幫人種菜的漢族小伙徐文軍,在學習探討種菜技術的過程中,兩人感情越來越深,最終喜結連理。如今,作為民族團結家庭,他倆相知相伴已經走過了17年,孩子也上了高中。
仁布縣切洼鄉普納村村民央珍:“老公去外面打工,我自己在家種菜賣菜,生活各方面都挺好,我們兩個也非常恩愛?!?/p>
央珍、徐文軍兩人所在的普納村在2017年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,而他們村所在的切洼鄉則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。這里生活著藏、漢、回、彝、撒拉5個民族,像他們一樣的民族通婚家庭共有36戶。王獻偉和朋瓊兩口子也是民族團結家庭,他們在切洼鄉民族團結街開了家菜店,了解到正在建設的高速公路會經過這里,來往的人更多,他們計劃在旁邊再開一家茶館。
茶館究竟該蓋多大面積,兩人產生了分歧,王獻偉希望蓋得大一些,便于招攬生意,妻子則認為這樣做會影響到鄰居出行,最終老王聽從了妻子的建議。
仁布縣切洼鄉普納村村民王獻偉:“從剛一開始認識到現在,有了一點小小的家業,一年能掙十幾二十萬,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,我們的生活過得特別幸福。 ”
在切洼鄉,民族團結親如一家的融洽氛圍也感染著剛到這里的人,在當地負責“兩牛兩羊”增收項目的龐先生是第一次進藏,最開始他還有些顧慮。
合作社項目負責人龐先生:“本來進藏過來的時候,還擔心和他們語言溝通不了,但是進來過后講什么他們也聽得懂,也不用太擔心他們不會做的東西,我給他們安排工作都很好,都自己知道怎么去做,這里的民族團結氛圍很和諧?!?/p>
同樣,劉丹也是一名外來投資人員,2017年在村里開辦了石材加工廠,不僅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增收渠道,還與他們建立起了剪不斷的情誼。
仁布縣聚寶石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銷售經理劉丹:“我們和當地的居民關系很融洽,和他們有良好的合作關系,當地的居民,需要到我們廠里工作的時候,我們廠里就會給他們提供崗位,教他們技術,給他們發工資,當我們需要大量用工的時候, 我們就給村里打電話,村里就會很積極地派人來幫助我們?!?/p>
無論是民族通婚家庭,還是外來投資者,在這里,他們就是一家人。他們為切洼鄉的民族團結、經濟發展等方方面面做出了巨大貢獻。大家有空會經常聚在一起,吃著各自的拿手好菜,講述著近些日子發生的趣事。
仁布縣切洼鄉普納村村民康珠:“我和我老公今年結婚14年了,我們在內地待了8年,去了以后飲食都不習慣,比如說吃面、醋等等這些,現在的話覺得習慣了,然后就覺得離不開山西醋?!?/p>
在切洼鄉,“講團結愛祖國”的行動自覺就體現在飲食、風俗習慣這樣點滴的生活中,正是各民族的文化認同推動著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向縱深發展。民族團結之花盛開在這里,感恩愛國之心深植于群眾心中。
仁布縣切洼鄉普納村村民格桑拉姆:“我認為民族團結就要像一家人一樣聚在一起,56個民族就要像一家人的孩子一樣,互幫互助?!?/p>
仁布縣切洼鄉普納村黨支部書記尼珍:“民族團結在我看來,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,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,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,這意味著日常生活,需要我們互相幫助,風俗習慣相互尊重?!?/p>
5月1號,《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條例》正式實施,鄉里組織村民們再次對每一項條款進行學習,結合條例和生活經歷,大家對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有了更為深刻、切身的認識。切洼鄉各族群眾相親相愛、團結互助謀發展、凝心聚力奔小康的決心和行動,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,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。
仁布縣切洼鄉鄉長巴桑加措:“下一步,我們將堅定不移地加強民族團結,推進民族團結機制化,全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,向更寬領域、更深層次拓展和延伸,不斷開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