亞東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,位于喜馬拉雅南麓,與印度、不丹兩國交界,邊境線長,對外通道多。近年來,在自治區黨委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,亞東縣充分發揚軍愛民、民擁軍的光榮傳統,進一步解放思想、真抓實干,開拓創新、與時俱進,創新活動的形式和內容,深入推進雙擁工作有力有效開展。
1992年至2003年,亞東縣連續5次被民政部、解放軍總政治部授予“全國雙擁模范縣”稱號;1991年至2017年,先后7次被自治區、西藏軍區授予“西藏自治區雙擁模范縣”稱號。
高位推動,雙擁氛圍濃厚熱烈
國無防不立,民無兵不安。
亞東縣委、縣政府高度重視雙擁工作,堅持把雙擁工作作為事關全局的政治任務,始終堅持做到“三納入、三同步”,成立了雙擁工作領導小組,不斷完善黨委議軍、軍地聯席、走訪調研、軍警民聯動協調、重大事項通報等制度,積極開展雙擁創建、重大節日軍地聯誼、“三大節日”慰問等活動,全面推動雙擁工作在建立制度中抓好落實、在互報情況中促進溝通、在經?;ピL中增添情誼。
同時,亞東縣持續深化國防教育,多樣化開展宣傳教育活動。近年來,亞東縣先后投入1055萬余元打造了張經武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、曲美雄谷抗英遺址,投入800萬元對亞東縣烈士陵園進行了改擴建,有序推進帕里感恩教育基地和清代海關遺址建設。依托教育陣地,在部隊官兵、干部職工、農牧民群眾、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,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。2016年以來,亞東縣先后組織800余人次到各教育基地開展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;編制出版了《亞東魂》《東嘎故事》等愛國書籍1萬冊,擺放到各村(居)農家書屋,供部隊官兵和農牧民群眾免費閱讀。此外,充分利用網絡平臺、手機等新興媒體,以“雙擁宣傳教育月”“國防教育月”“征兵宣傳月”為契機,廣泛開展系列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宣傳教育活動。
加大力度,支持部隊國防建設
服務駐地部隊、關愛優撫對象,是地方義不容辭的責任;弘揚光榮傳統、軍民共建發展,是軍政軍民魚水情深的具體體現。
近年來,亞東縣立足邊境縣實際,堅持多辦實事、務求實效,主動作為,嚴格落實各項政策,支持部隊建設,豐富擁軍活動,為邊境部隊守邊固邊提供良好環境。
支持部隊建設,解決實際問題成效顯著。2016年以來,亞東縣累計召開政府常務會議11次,研究部隊用地審批、土地征用、設施配套等事項19個,共計投入22.690億元支持部隊相關建設;
豐富擁軍優屬活動,軍政軍民感情不斷濃厚。近年來,亞東縣創新創作文化作品,編排愛國題材節目10個,開展文藝演出59場次,播放電影36場次;深入開展法制進軍營活動,累計開展法制講座6場次;積極開展醫療服務,累計為部隊官兵提供免費體檢2439人次;持續走訪慰問,共計慰問部隊100余次,累計發放慰問品折合人民幣85萬余元;
嚴格落實政策,不斷提升擁軍優屬工作。完成347塊光榮牌懸掛工作,進一步增強了烈屬、軍屬和退役軍人的榮譽感、優越感、幸福感;及時兌現優撫資金,累計為全縣29名優撫對象兌現資金75.97萬余元,為25名退役軍人兌現家庭優待金、一次性就業金119.8萬元。
此外,亞東縣開展“大走訪、送溫暖”活動和幫扶解困活動,認真傾聽退役軍人的訴求,努力解決他們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問題。2016年以來,亞東縣每年都會下發“三大節日”期間慰問活動方案,開展擁軍優屬送溫暖活動。
擁軍愛民,軍民魚水情更深
軍愛民,民擁軍,軍民團結一家親。
亞東縣三位老阿媽頂風冒雪、手提肩扛,幾十年如一日給邊防哨所送菜;亞東縣阿桑村,幾代人扎根祖國邊陲,守衛著祖國的每一寸土地;帕里軍警民組合的邊境巡邏隊,在高山頂上,扛著大旗從這邊走到那邊……一個個鮮活的故事里、一幕幕感人的畫面里,軍愛民、民擁軍的魚水情得到進一步升華,成為守護祖國邊境堅不可摧的堡壘。
近年來,駐亞東部隊視亞東為第二故鄉,積極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,勇于承擔各種急難險重任務,為駐地群眾辦了大量好事、實事。
駐亞東部隊依托自身醫療資源,開展義務巡診、送醫送藥和入戶治病活動,獲得群眾稱贊。同時,依托團史館、榮譽館和軍營開放日、警營開放日,在全縣干部職工、群眾、中小學生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、國防教育,每年派遣官兵到縣中學開展軍訓。
駐亞東部隊主動承擔危難險重任務,在森林火災、道路搶險、交通事故救援等任務中勇挑重擔,切實保障了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;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戰,開展扶貧助困活動,多次為貧困群眾送醫送藥、送慰問品、捐款捐物,到學校開展結對認親,為貧困學生捐贈書籍、輔導功課。
同時,亞東縣聯合駐亞東部隊廣泛開展“學雷鋒”活動,主動到養老院打掃衛生,為孤寡老人捐贈衣物,為群眾修理溫室大棚,農忙時節主動幫助群眾翻地,收青稞、油菜、土豆等,形成了濃厚的雙擁氛圍。
此外,亞東縣軍地協同、嚴防死守,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,采取軍管線、警管點、民管片的形勢,構建了“人人是哨兵、家家是哨所、村村是堡壘、生產是執勤、放牧是巡邏、處處有防范”的大聯防格局,確保了社會局勢的持續和諧穩定。